近日,2015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获奖成为酒业媒体热议焦点,而获奖名单则成为评论该奖赛是否公允的基本依据。凤凰酒业君仔细查阅发现,获奖名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白酒成最大获奖酒种,共169款榜上有名,其中金质大奖8枚,金牌81枚,银牌80枚;二是名酒企业多家缺席,而新锐产品获奖者众。
然而,就在2015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赛在贵阳颁奖的头一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告,78个批次白酒检出不合格,其中氰化物超标2个,添加甜味剂27家,酒精度不符合标签明示42个,检出固形物16个。该名单中所涉及基本为小型酒厂。
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背后实际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布鲁塞尔烈酒大赛向白酒倾斜,但获奖名单多为新锐品牌,抛开评奖是否公允的争议不论,国际大赛通行的品评标准与白酒按香型分类的体系有差异,获奖名单与市场表现不符亦属正常现象。而国家食药总局通报白酒质量不合格主要现象的产生,也与白酒以香型论质量的要求有一定关系。
香型,这个目前作为白酒分类的主要方法,固然存在各种问题,但似乎还没有哪个人敢于直接否定香型论的价值,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替代成为白酒品种分类和标签个性化的更好方式。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酒业专家对于白酒分香型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彭洪就明确表示,如果白酒继续坚持按照香型进行分类和质量管理,不仅限制白酒的发展,而且也会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发生,甚至可能存在更大的食品安全检测的黑洞。
他认为,白酒坚持香型论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首先,对于白酒香型的知识,目前即使最熟悉白酒的国内消费者都不是很清楚(好像也不太在意),那么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必定更加不清楚。其次,国内很多白酒企业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随意创造香型,导致香型种类泛滥,从香型论确立之初的浓、清、酱、米、兼五大种类,逐步衍生成市场公认的十二大类,企业自我主张的香型也越来越多,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第三,有些企业在宣传的时候过分强调自家香型优势的同时,却在或明或暗地贬低其它香型,导致行业之内门户之见丛生,限制了白酒整体的公平、健康、和谐发展。第四,国家确立香型分类方法的初衷,是为了体现口感的差异,对白酒的个性风味进行分类,是为了鼓励产品的多元化。但现在却成了产品同质化的保护伞。“今天市场上酱香酒好卖,大家一窝蜂地生产酱香酒,明天浓香酒好卖,有一窝蜂地生产浓香。因为有香型理化指标做依据,同质化的生产变得更容易,却给质量检测部门的工作造成很大的苦恼。所以,这一初衷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已经变了味儿。”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