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酒类行业协会会长陈柏龙对《华夏酒报》介绍,如今温州的进口葡萄酒商已经达到200家至300家了。这个发展速度,让从葡萄酒消费前沿地赶来的参会嘉宾——广州科通世界名酒推广中心总经理贾燕平都感到吃惊。
消费力庞大
温州人的葡萄酒消费能力几乎可以用“庞大”两个字来形容。
把葡萄酒当啤酒一杯干的豪饮方式,在中国不少地方都能看到,而在温州,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温州人在酒店吃饭,喝酒通常不是按杯计算,而是论瓶喝,一桌下来至少要喝六瓶,多的甚至能喝十几瓶。对于擅长做生意的温州人来说,商务宴请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随着温州人与全国各地商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加上温州旅游业和本地特色餐饮业的推波助澜,极大地刺激了葡萄酒消费。
几乎每一瓶酒都要加上盒子包装才能卖,这大概也是温州的一道“风景”。“在一些县市级地区,连办喜宴的用酒都是有包装盒的。不管是20元的酒还是200元的酒,基本上都有一个漂亮的包装。”上海东珍贸易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刘廷芳对《华夏酒报》记者介绍,在温州,制造这种葡萄酒外包装盒的工厂特别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温州人对葡萄酒消费需求的旺盛。
随着进口葡萄酒的大量涌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并且认同进口葡萄酒的品质。有人估计,温州进口葡萄酒一年的消费额在3亿元左右,按照温州市户籍总人口8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每年在进口酒上的花费是37.5元,这对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3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温州来说,简直是“毛毛雨”,进口葡萄酒在温州市场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
进口酒“高温”
在温州,仅鹿城区就有将近200家酒庄,竞争异常激烈,但仍然有新的酒商不断地加入进来。这些酒商之前可能是做鞋服,可能是做餐饮,也可能是做煤矿生意的,如今,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进口酒。
除了从各行各业转行到进口葡萄酒业的新兴酒商外,温州进口酒代理商中还有一部分是原本以经营张裕、王朝等葡萄酒起家的酒水商。
温州对外贸易往来频繁,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居民结构以外向型为主,拥有丰富的侨务资源和遍布世界各地的温商资源,这些都为温州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从2006年开始,温州葡萄酒进口数量及美元值均居浙江省首位。到今年,温州进口葡萄酒数量已经连续5年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2010年1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月至5月,温州市累计进口葡萄酒货值为1141万美元,同比增长137.7%,进口葡萄酒数量达到330.8万升,同比增长170%。事实上,温州市进口葡萄酒的数量远不止于此,不少进口葡萄酒是从上海等其它口岸进入,转而到达温州的。
“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的很多进口酒贸易公司,背后的老板都是温州人。”陈柏龙对《华夏酒报》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在温州本地经营葡萄酒的只占温州酒商的30%左右,还有70%的温州酒商散布在上海等地。
洋品牌创新
CASTEL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炙手可热的进口葡萄酒品牌,然而CASTEL的中文名字“卡斯特”三个字却是被温州商人先注册成功的。且不论这一事件谁是谁非,至少从商业智慧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温州人在品牌方面的超前意识。
进口酒代理商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花费很多精力取得了某国家某款产品的代理权,但只签了一年的代理合同,又花费很多精力把这款产品在中国市场卖开时,却出现了产品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情况。温州人在遇到这种问题之后想到了一个变通的方法,就是将世界品牌本土化,这样一来,在同等等级的情况下,温州可以自己组织货源。
来自于进口葡萄酒消费重镇的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唐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在大家都在做国外世袭产品、名庄产品的情况下,温州对于自有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意识比较强。”
然而,这种品牌创新与通常所说的“傍名牌”是有本质区别的。“傍名牌”是有意识地误导消费者混淆品牌,比如“拉菲儿”、“拉斐尔”,甚至于“卡斯特拉菲”这一类虚假品牌;而品牌创新是基于对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尊重和推介,不涉及品牌的“混淆视听”,也不违背品牌发展的规律。
集散地可能
温州人敢想敢做是出了名的。
在今年温州“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打造温州为中国葡萄酒集散基地”的建议。
目前,温州海关已经推出了公共保税仓库存储进口葡萄酒暂不缴纳关税、整存零取、对大宗葡萄酒进口实行价格预磋商和预审单制度。从今年4月21日起,温州市乐清外贸公共保税仓库已经开始接受温州市进口葡萄酒,享受“暂时不纳关税、整存零取”等海关优惠政策。
温州市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亮表示,作为中国葡萄酒消费的重要城市,温州丰富的侨务资源和遍布世界各地的温州商人,使温州具备了成为中国进出口葡萄酒集散地的实力和优势。
“温州在打造进出口葡萄酒集散地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比如说,遍布世界各地的温州商人可以帮助温州实现全球采购,在货源方面更加全面,甚至是能采购到市场上不常见的产品。”李唐的话肯定了温州作为进出口葡萄酒集散地的优势,同时,他对温州打造进出口葡萄酒集散地也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主要围绕着“推广”二字。
李唐解释道,现在大多数保税区非常注重买进产品环节,包括怎么降低采购成本、怎么缩短采购周期等等,都有一套体系,但是在产品真正到达中国市场以后的出口方面,力度是很弱的,发挥不了整体效应,最多是在落地服务上做得更完善一些,比如在仓储结算等方面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但这属于“节流”部分,无法实现“开源”。
“在开源方面,温州是有用武之地的。”李唐认为,首先,温州市场的管理模式是“小政府大社会”,市场比较开放,流通渠道以民营企业占主导,且不分行当,只要是某个市场有发展机会,资金、人才、渠道会迅速积累;其次,温州在全国各地有百万甚至几百万销售大军,这些人只要看到温州什么好卖,就会在全国卖什么,没有门户概念和行业限制;再者,温州资金充足,在运作上能提供强大的动力。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