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引起广泛关注的《侍酒师》今日正式推出系列第二部-“Somm:Into the Bottle"啦!光看去年推出的预告片就噱头十足让人忍不住想先睹为快,而续集也将影片的重点从“侍酒师”转向了“葡萄酒”本身,回答“葡萄酒是怎么做的”这样基本却不简单的问题。并且由明星“侍酒师”们带你从法国到意大利到加州纳帕谷,全世界截然不同的葡萄酒产区一探究尽。
“‘Somm:Into the Bottle’是我关于‘葡萄酒’的第一部电影”!导演Jason Wise坚持说。
他称自己享誉世界的上一部电影《侍酒师》更多的是关于“人”,和“他们的故事”的电影。影片记录了美国四个年轻的侍酒师,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准备和经历世界上通过率最低的考试之一-“侍酒师大师”考试艰辛而引人入胜的过程。由于侍酒师们的故事过于有趣,影片并没有涉及到更多关于“葡萄酒”本身的问题。
于是这一次借由"Somm:Into the Bottle", 导演解答了那些被忽略的问题,也终于触及到了一些宏大而复杂的话题:“葡萄酒酿造”和“葡萄酒文化”。
要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向观众“解读葡萄酒”,Wise的此次尝试野心十足。他说“这部电影的制作难度非常之大,即便如此,拍摄过程中能喝到那么多美酒还是非常开心的事!”整部电影拍摄过程持续四年,当中最大的挑战应该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拍摄,然后如何将四年的镜头剪辑成一部电影”。
整部影片的结构其实十分简单。故事由两个客人到一间餐厅用餐时翻阅酒单的场景引出。导演Wise形容酒单是-“只有特定的人能够读懂的故事书”。客人翻阅酒单的同时,导演和影片中的侍酒师们,开始给观者讲述由十个章节组成的“葡萄酒故事”。
这十个章节依次是:
1. The Winemaker|酿酒师
2. The Vintage|年份
3. The History|历史
4. The Wars|“战争”
5. The New Word|新世界
6. The Cost|成本
7. The Barrel|橡木桶
8. The Point Scores|评分
9. The Sommelier|侍酒师
10. The Memory|记忆
这样简单的构思,拉近了复杂的"Wine Talk"与普通观众的距离。甚至是一些艰深的技术性话题,例如酿酒过程中“橡木桶”的使用,也变的让普通观众容易接受。还有消费者们关心的葡萄酒评论家,以及他们如何给葡萄酒评分等等问题,影片都会一一为您“解密”。
这样“野心十足”的纪录片很容易拍成令人不愉快的“极端论战”。“说教”是导演极力避免的拍摄方式,葡萄酒的世界如此广大,“只有唯一答案而没有其他选择会让我非常困扰”。
在罗曼尼康帝酒窖里和庄主之一的Aubert de Villaine的一段对话,突显了导演对影片传达信息的责任感。
事情是这样的,在导演的要求下,Aubert de Villaine打开了一瓶Echezeaux 2004,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而并非他之前自己挑选的所谓“优秀年份”。
Aubert de Villaine同意在影片中使用这瓶酒的条件是-Wise承诺不能把电影拍成另一部“Mondovino”(2004年一部引起广泛争议的葡萄酒纪录片)。
对导演来说,那是一个令他倍感压力的时刻,也坚定了他“避免极端和教条”的决心。
而影片真正的情感高潮,定焦在“葡萄酒和战争”(Wine and War)这一章节上。
那是香槟和阿尔萨斯的酿酒人,回忆这两个产区在19、20世纪动荡历史的时刻。毫无疑问,影片在葡萄酒的历史方面着墨甚重。
片中一些最为动人的时刻都体现了导演对于“过去”的情怀。包括Jean Trimbach和他的儿子分享一瓶1962年Clos St. Hune雷司令的片段,酿酒人对传统的守护和对传承的重视溢于言表。
导演说,品尝1962年Clos St. Hune的感受足以颠覆他对葡萄酒的认识。而在Trimach家族位于Mauves古老的酒窖里,品尝1969年Chave Hermitage的经历对他影响最为深远。
“物质以外,是那些伟大的酿酒师深厚的内在和谦逊的态度成就了伟大的葡萄酒。”
当被问到影片在世界不同地区预计得到的反响时,导演说:“其实侍酒师在欧洲是相对普通的职业,所以影片中所反映出的侍酒师声望,对于美国以外的观众,也许是个新鲜事”。(全世界目前有侍酒大师Master Sommelier 230位,其中129位都在美国)
导演认为侍酒师们都必须具备两个“宇宙公认”的特点:
第一是除了葡萄酒以外,你的脑子里必须有“食物”的概念,如果不注重“餐酒搭配”,你就不是一个侍酒师。
第二点是,“侍酒”是“服务”。不论对象是随和的“嬉皮”还是优雅的“绅士”,侍酒师的职责都是“侍你于无形”。
“最好的服务是将你照顾的服服帖帖,而你却感觉不到你是被服务了”。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